返回 染整资讯
你知道直接染料的发展史吗?
1884年保蒂格(Bottiger)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第一只直接染料——刚果红(Congo Red),至今,直接染料已历经120年漫长的历史进程。
早期的直接染料在化学结构上多为联苯胺类偶氮染料,尤以双偶氮类的结构为主,如刚果红即为对称联苯胺双偶氮染料。
直接染料的最大缺点就是染色牢度较差。为解决这个问题,百年来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早期是在染色后处理方面进行改进,较为成熟并广泛应用的方法是铜盐后处理及重氮化后处理。
从30年代到70年代,主要是利用有机化学的发展,在表面活性剂类型的有机助剂中开发了阳离子型的固色剂,使用比较多的品种是固色剂Y和固色剂M。它们的使用使直接染料在耐水浸、耐洗、耐汗渍等染色牢度方面得到一定改善,但耐光及摩擦色牢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70至80年代,国内外的染料研究者进行了新型直接染料的研究开发。这些新型染料有不同于以往直接染料的特点:13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要稳定,不降解,能够耐受酸性染色条件;在高温酸性条件下,仍然有较高的直接性和上染率;有明显高于以往直接染料的染色牢度尤其是湿牢度。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在染料的分子设计上,采用了两种方法:
1、染料分子中引入金属原子,形成螯合结构,提高分子抗弯能力,含有相当活泼的氢原子的亲核基团。同时设计一个特殊的固色剂,在染后经固色处理,与染料和纤维之间形成一个多维结构的交联状态,达到较高的染色牢度。
2、在染料分子中,引入具有强氢键形成能力的隔离基一三聚氰酰基。染料分子中不含金属离子,而是设计一个由阳离子多胺聚合体与特殊金属盐的混合物作为固色剂来达到高的色牢度。
服务热线:400-6665-620 联系人:曹先生 东莞市天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5 |